本篇文章912字,读完约2分钟
你知道吗? 发霉严重的玉米会使两只鸭子中毒死亡。 隐藏在这种现象背后的元凶是玉米中含有的仅有40微克的黄曲霉毒素。 日前,上海大学生命学院的专家研制成功了比较这种毒素的快速简便的现场检测方法。 这种定性检测技术有助于大幅缩短黄曲霉毒素检测时间,进一步完善我国多层次、多环节的食品检测。
黄曲霉毒素是剧毒物质,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指定为I级致癌物质,据了解,长时间摄取会诱发肝癌、肿瘤等发病。 但是,黄曲霉毒素的污染非常广泛,存在于食品和饲料的生产、运输、储存、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 我国和世界各国在食品检测中制定了黄曲霉毒素限制标准,保障广大客户的健康。 但是,一方面国家确立了严格的标准,另一方面相关检测技术存在操作多、繁琐、耗时长、精度不高等问题,给现实监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是使用基于免疫亲和柱的荧光光度测量法,尽管灵敏度高、快速、简便,但费用高,其中使用的一次不重复耗材单价高达160元,不容易大范围推广。 另外,目前的检测方法大多在实验室展开,食品安全检测流程脱离了实际诉求。
如何结合我国的现实需要,快速发展快速、比较有效的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 从2002年开始,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宇光领衔开展研究,取得相关成果。 陈教授展示的整个检测过程,简而言之就是三次“注射”——第一次“针”,将检测物的提取液放入免疫亲和柱内,使检测物中可能含有的黄曲霉毒素牢固地吸附在免疫亲和柱上; 第二个“针”是注入纯水,进一步清洗样品中其他物质的第三个“针”是注入洗脱液,使吸附在免疫亲和柱上的黄曲霉毒素“剥离”,将其直接放入便携式荧光检测器后“有” 全程不超过30分钟,花的费用也不过几十元。 可以检查的范围从猪肉、玉米等固体到牛奶等液体。
专家表示,这种新的检测方法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安全,耗时长,可检测多种主要黄曲霉毒素,重复性良好。 我国有许多个体生产者,有许多养殖、饲料、食品生产公司,经常需要现场抽样检测实时监测食品安全。 因此,这种新的检测技术的出现符合我国的国情需要。 通过这种做法,食品安全监测可以在超市、养殖户的房子等地方展开,为食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安全监测提供技术保障。
标题:“从田头到餐桌:食物全程加上金钟罩”
地址:http://www.exzhan.com/spzx/13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