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12字,读完约4分钟
□色拉油的清一色是从转基因大豆中榨出的
□据调查,62.8%的北京市民不知道吃过转基因产品
□标识管理等法规未充分执行
□转基因食品:客户的知情权不足
日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薛达原告诉记者,他与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王玉清合作,在北京市城市、近郊和远郊的12家超市,对1000名客户进行了转基因食品了解程度的专项调查。 结果显示,62.8%的北京客户不知道吃过转基因产品。
结论是从哪里来的? 薛达元告诉记者,目前北京市销售的色拉油大部分是用从国外进口的转基因大豆为原料加工而成的。
为了证明这一事实,记者访问了首都的许多超市,在此期间,他们看到了不同企业品牌的大部分色拉油。 正如薛达元对记者说的,都是用转基因大豆压榨的。
色拉油是什么大豆做的,没什么关系。 便宜就好了。 理解有什么用? 这是客户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
2002年7月1日起施行的卫生部发布的《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加强转基因食品的监督管理,保障客户的健康权和知情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以下简称《食品卫生法》)、《农业转基因
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研究员钱迎谦教授。 金教授表示,根据他验证的资料,美国农业部关于转基因食品开发已经10年了,还没有食用致死的实例。 但是,美国方面也没有最后肯定转基因食品是几个问题。 转基因食品到底安全不安全,现在还没有结论。 但是,有记录和报道称,他因食用转基因食品而过敏。
据了解,世界各国对转基因食品大多非常谨慎,例如欧盟和一些欧洲国家,非常坚决地禁止转基因食品进入市场。 即使是对转基因食品很积极的美国也对转基因食品做出了严格的规定。 对此,钱教授向记者讲了一个例子。 他说,美国利用巴西豆的某种氨基酸成分成功开发了转基因大豆。 之后,一点人吃了之后,出现了过敏现象。 因此,美国政府不仅不批准这种大豆为商品化生产,也不允许其上市。
中科院研究员孙万儒科学严谨地就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发表了看法。 孙万儒说,要得出科学结论并不容易。 因为,这位科学家在没有得到足够长期的肯定结果的情况下,谁也不能说安全。 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孙万儒说:“科学家确实得不到无害的结论。 我们现在没有得出结论。 我们不知道那个是否安全”,并告诉稚嫩。
虽然转基因食品在中国上市已经有几年了,但专家们认为,目前国内很多人不知道转基因到底如何,转基因有多大好处,也不知道有可能带来那些问题。 再加上转基因色拉油的价格比花生油低近30元。 因此,很多客户只会根据价格选择色拉油,其他的一切都不知道。
据介绍,2001年5月23日,国务院发布《农业转基因安全管理条例》,首次提到转基因标识问题。 2002年1月7日,农业部颁布了条例三大细则,其中一个细则是《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记管理办法》,加强了农业转基因食品的管理。 2002年4月8日,卫生部发布了“转基因加工食品”的标示方法,即“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方法”(以下简称“方法”)。 该《办法》规定,2002年7月1日以后,必须标示“以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或其直接加工品为原料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 包括这6个章节和26条的法规中明确记载,食品产品中含有原料及其加工食品,含有基因修饰生物和/或表达产物时,“转基因ⅵ食品”或“以转基因ⅹ食品为原料”。 转基因食品来源于潜在致敏食品时,表示“本品转移至xxx食物基因,对xx食物过敏者进行观察”。 这是赋予老百姓“知情权”的重要措施。
但遗憾的是,这些法律规定在现实的执行过程中并不完全完善。 记者在逛超市的过程中,在许多企业品牌的色拉油中找到了“转基因”成分的标示,费了很大劲。 这些标志要么小,要么隐藏,别说不知道转基因的事,就是知道也没有耐心,也不可能找到。 至此,必须做出《方法》规定的“本产品转移至ⅵ食物基因,对ⅵ食物过敏者进行观察”标志,记者完全没有看到。
记者认为,转基因食品在中国的快速发展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真正负责任的方法是将选择权交给公众,让客户根据产品规定的标识区分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因食品,并根据他们自己的选择购买商品
标题:“色拉油几乎全是“转基因”客户知情权不到位”
地址:http://www.exzhan.com/spzx/9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