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10字,读完约4分钟

花茶,龙井。 南京雨花台,杭州西湖。 这两种有名的茶有联系吗? 谁也没想过,但这是事实。 披露这个内幕的,是至今还健在的第一个雨花茶炒菜人,严谨又丰富。 昨天,他受《金陵晚报》的邀请,出山讲述了这个内幕。

出生于1937年的严强富至今精神饱满,骑着28英寸的黑色自行车和记者碰头后,我们一起来到了雨花台风景区茶厂西南的茶田。 被阳光照耀的茶田一片葱绿。

“茶田共分为9个区,3个区的茶叶堪称绝品”,严强富指着该茶田告诉记者,多年来,头锅雨花茶都是从3个区采来炒的,3个区的茶苗是从浙江梅花船坞茶叶研究所来的品种,选择了编号“龙井43”

即使在目前的杭州,“龙井43”也是龙井茶的高级品。 用雨花茶的特殊工艺翻炒制造,采摘的芽苗被翻炒成类似松树叶子的雨花茶成形。 说什么成为第一锅雨花茶的优先事项,只有两个理由是严强富。 产量高发芽早(比普通春茶早10天左右)。 由于继承了龙井茶的优良品质,头锅雨花茶至今仍很受欢迎。

“首个雨花茶炒茶人讲述内幕”

“龙井43”还不是第一个雨花茶茶苗。 那一年的一幕至今还浮现在老人的记忆中——

1958年,政府部门决定培育地产茶叶品种。 怀着革命烈士不屈不挠的心情,省市农林部门最终将地产茶命名为“雨花茶”。 茶的形状像镰还是斧头? 最终,农林部门决定像松树叶一样的花茶的形状。 那一年,21岁的严强富参加了雨花茶的定型会。

“首个雨花茶炒茶人讲述内幕”

作为雨花台风景名胜区,为什么没有雨花茶? 但现实情况是,雨花台只有13多亩茶田,引进茶苗已是当务之急。 “龙井43”是后来引进的成熟品种,最早的茶苗来自大别山。 青翠的茶园里,严老带着记者来到这些茶苗面前,至今依然健在。

“首个雨花茶炒茶人讲述内幕”

谁也不知道第一个茶苗不容易得到。 南京-合肥-六安-金寨,最终到达安徽大别山。 经过打浆等手续,一辆车的茶苗被运到了雨花台。

茶苗落地的工作很辛苦。 三天三夜,从早到晚工作,没吃荞麦面饼干空,晚上睡在茶田里。 从1区到9区的茶园就是这样开放的。 来自大别山的第一批茶苗“定居”在五区。

1960年开始的时候,从移植的茶苗长大的茶芽被炒成雨花茶出货,出厂时扛着卖。 大约100斤。 当时一年的产量只有三担。

这就是它的价值。 炒4斤(芽),以这样浓缩的比例地产的雨花茶上市后,“洛阳的纸很贵”。 据记者采访,1960年雨花茶最便宜也要16元一斤,最高30元一斤卖,多用作礼品。 到了2007年,正版手炒的雨花茶的价格也上了千斤以上。 这只能让任何化名雨花茶的“李鬼”们蒙羞。

“首个雨花茶炒茶人讲述内幕”

炒茶师说很辛苦,到底怎么这么辛苦? 严富能讲清楚。 我现在的腰痛是那个时候落下的病根。 炒茶的时候需要把腰弯到那里。 我一天来200斤,忙到第二天。 否则会发酵成红茶。 时间一长腰就痛成了职业病。

炒茶时有杀青等步骤,锅温均在160℃左右,流汗是常见事件。 但是,不能使用电风扇和吊扇。 否则会碰到茶叶,影响锅的温度。 只能用摇头扇对着脚底吹。

在痛苦中挣扎,方有春茶的香味。 强富引以为傲的是,由于质量高,雨花茶当时出口到许多国家。 1960年左右,中国外贸部门从国外通过更换方法引进了整形机。 从那之后,雨花茶就有机地开始炒了。

很多技术无法用语言表达。 茶芽多了,手工炒菜就跟不上,经常用机器炒茶。 毕竟,茶的人工炒菜马上就要成为“无形文化遗产”了。 在商品经济繁荣的今天,机制茶将走上更大的道路。 师傅反而被遗忘了。

退休后的严强富很少露面。 但是,昨天在现场说起这些内部消息,我很兴奋,仿佛回到了那个手掌飞起炒雨茶的时代。

那一年,他是一个20出头的年轻人。 现在满是白发。 2008年,雨花茶50岁,你会看到在中山陵炒茶的兄弟姐妹吗? 严富说,他不知道。 他曾经去过中山陵茶厂,当时一草一木还在,但是很难找到古人。 话里透露,老人有点寂寞。

“首个雨花茶炒茶人讲述内幕”

走了一圈,逛了茶田,摘了茶苗。 一副庄严富裕的样子。 “这已经是第二次煎了。 为什么还采不到呢? 如果不把炒好的东西去掉就不是好茶了”。

标题:“首个雨花茶炒茶人讲述内幕”

地址:http://www.exzhan.com/spzx/9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