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16字,读完约5分钟

明天能吃什么?

两周前,食品安全的话题再次摆在我们的桌子上,但这次困扰我们的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两大国际饮料巨头。

3月4日,国内媒体宣布,芬兰苏打、米年达橙汁等软饮料可能致癌。 新闻引用英国食品标准局在官网上发布的消息说,苏打中含有苯甲酸钠(防腐剂)和维生素c )抗氧化剂)两种成分,就有可能产生致癌的苯。

随后,媒体咨询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等相关部门,有关部门表示:“目前无法答复,具体情况需按相关程序讨论。” 但是,中消协警告说要谨慎购买碳酸饮料,并要求“相关行政主管机关希望尽快提出说明”。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企业分别对“致癌说”反驳说:“产品是安全的,完全符合苯的所有规定。”

“最让人提心吊胆的商品致癌疑云,被夸大的恐慌”

面对不同的说法,客户在致癌疑云面前显得无计可施。 根据广州、北京、上海等城市超市的调查,人们的反应令人困惑,芬达、米年达等饮料尚未撤除,不认识的顾客不断购买这些饮料并花费。 但是,网上的恐慌仍在蔓延——据该网58000名读者参加的调查,54912人回答不再使用或减少芬达、美能达等软饮料,占投票者的94.68%。

“最让人提心吊胆的商品致癌疑云,被夸大的恐慌”

3月9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软饮料产品的检验结果。 检测中的软饮料样品苯含量未超标,中国饮料工业协会为“芬达、美能达”。 至此,引起骚动的“致癌”事态告一段落。

这个场景不是孤立的。 去年,从苏丹红的肯德基炸鸡鸡翅、麦当劳薯条中所含的专业药渣中,发现了高曝光的致癌牙膏、碧螺春茶叶、啤酒甲醛超标、油炸方便面致癌、最近的雀巢婴幼儿奶粉。 提醒者,这些“食品安全问题”背后的信息模型似乎有痕迹。 致癌、有毒性的“猛者”最先被海外媒体和科研机构曝光,随后国内媒体“进口”、跟进,形成“舆论监督”的高涨,同样的产品销量锐减,“问题企业”疯狂,到处都是。 离权威机构发表“最终结论”还有一段时间。

“最让人提心吊胆的商品致癌疑云,被夸大的恐慌”

中国疾控中心( cdc )食品营养安全研究所博士吴永宁提醒客户,搞清楚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和食品有毒是两回事。 其实,顾客期待的食品百分之百安全是理想的状态。 ”他说:“以目前的科学检测水平来看,大部分食品中都存在有害物质。 检测机构对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判断健康危害风险,在“根据剂量决定毒性”的情况下,只有有害物质达到临界区域,才会危害健康。 ”吴永宁强调,媒体截取食品中“有害物质”的零碎消息向公众传播,造成恐慌和误解。 例如在美能达、芬达的致癌事件中,软饮料中的苯含量低于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水质标准》规定的苯限量10ppb (即1升水中允许含有10微克苯) )

“最让人提心吊胆的商品致癌疑云,被夸大的恐慌”

权威部门公布检测结果,对信息媒体的报道和公众的迫切要求肯定有所延误。 ”吴永宁说:“跟踪食品安全问题,其中有很多不明确的因素,科学家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检测和风险判断。 政府一时不表态并不等于不作为,当然有必要更好地与科学家和媒体进行信息表达和交流。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食品安全专家陈永泉教授表示,中国食品安全“以分级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监管大体上以相关部门居多。 其中农业、质检、工商、卫生等部门分别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餐饮业和食堂等费用环节的监督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工作。

“最让人提心吊胆的商品致癌疑云,被夸大的恐慌”

目前的监管体制很好地照顾到各部门的好处,但分散了管理力度。 ”吴永宁说,吴永宁是“中国食品安全行动计划”的参与专家之一,“食品监管职能分散、交叉重叠,许多各部门从头开始,未能有效分配资源,提高监管效率。” 吴永宁表示,《中国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将结合修订中的《食品安全法》,建立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监测体系、新闻体系和风险判断防范体系四大体系,形成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最让人提心吊胆的商品致癌疑云,被夸大的恐慌”

对于“洋企业品牌”的食品安全问题,一位学者也表示担忧。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信息传播系主任展江认为,商业化媒体因竞争压力,不深入调查信息事实,以所谓猛料吸引网民目光,是炒作,是“虚假舆论监督”。 “批评外国企业是安全的,没有系统性的压力。 ”展江说。 明显的例子是,高露洁致癌事件,国内一些媒体在没有掌握科学证据的情况下,断章取义,误导公众。 在甲醛啤酒的事情上,怀疑是同行在操作。

“最让人提心吊胆的商品致癌疑云,被夸大的恐慌”

与一些媒体不负责的报道相比,其他媒体和公众应该进行二次监督。 ”展江说:“媒体不应该引用国外的信息,确定信息源,在标题制作时追求耸人听闻的效果。”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喻国明表示,作为“社会环境看守者”的媒体,中国人民有责任首先报道食品安全问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夸大反应不会影响媒体的“看门狗角色”。 喻国明表示,但考虑到转型期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和一般公众科技知识有限,媒体应加强采访专家,及时与政府部门进行信息表达,尽可能完整地报道文案。

标题:“最让人提心吊胆的商品致癌疑云,被夸大的恐慌”

地址:http://www.exzhan.com/spzx/9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