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06字,读完约3分钟

过了花甲的李阿姨是淮南市直机关的退休干部,她说:“几十年来,我的首要家务是买菜、做饭、洗衣服。” 谈了三十年餐桌上的一些变化,她滔滔不绝。

她说,在实行计划经济期间,人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门票。 那时,居民们必须购买粮食,使用“城市居民粮食供应证”,到定点专业的市场部排队购买。 由于食品和物资不足,供应期只有几天,到了年末年初和节日前夕,街道上到处都是拥挤的排着长队买东西的“长龙”。

“餐桌变化四部曲”

李阿姨告诉记者,七十年代中期,家家户户的日子都很紧。 鸡蛋要换粮票,到了新年才每人得到两两勺芝麻油。 市场上很少卖鱼和虾,即使大家都在也舍不得买。 去市场上挑肉的话,主妇们很喜欢挑肥料,以便可以回家榨猪油改善饮食。 到了冬天菜就没了,市场上常见的只有土豆、萝卜、白菜三种,其中白菜很多。 我每年冬天都买很多白菜和土豆在家保存,冬天的家常菜主要是粉丝烤白菜、炒土豆。

“餐桌变化四部曲”

1978年11月3中全会以后,上述情况有了很大改善。 到了20世纪80年代,熟食的供应逐渐充足,市场上有时也会出售不用门票也能买到的猪肉。 海鲜还很少见,没说几斤虾一般人买就能买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富裕的淮南人的餐桌上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市场品种逐渐丰富,蔬菜、瓜果、蛋、鸟、肉类摆在架子上,冬天也可以买到比较便宜的蔬菜,白菜就不那么重要了,很多院子都不需要随吃随买,冬天也不需要储藏大量的白菜和土豆

“餐桌变化四部曲”

要说李阿姨在饮食上有很大的变化,应该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 那时,工资大幅上涨,市场上的鸭子和鱼大量供应。 “有钱,市场上也有商品,我们餐桌的一些变化很大,几乎每天中午都有肉。 家里来客人的话,桌子上的鸡、鸭子和鱼是不可缺少的。 ”

“餐桌变化四部曲”

20世纪90年代,淮南的餐厅像雨后春笋一样层出不穷。 “20世纪90年代,只要不是自己的亲戚,只要有客人来,就会先去餐厅吃饭。 麻利的。 ’李阿姨说。

今后,餐饮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在淮南品尝各地的菜肴了。 鲍鱼、海参、鱼翅开始大量出现在人们面前,大街小巷到处可见各种等级和风味的餐厅。

不再为吃而困扰,吃的也增加了,但与此同时,高血压、肥胖等疾病变多了。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主妇们开始寻找健康主题,极其重视回归自然的“水果蔬菜”。 蔬菜吃无污染的东西,粮食吃当年的东西,鱼和虾吃跃动的东西,人们在市场上批评的眼球,应该落在更多的生鲜品上,而不是价格上。 李阿姨说:“那个时候,我们餐桌上的鱼又开始变少,蔬菜又开始变多,粗粮又开始送到我的餐桌上。”

“餐桌变化四部曲”

现在吃饭已经是很平常的事了。 进入新世纪,淮南大量出现超市,李阿姨又喜欢去超市逛逛。 目前,牛肉按部位出售。 肉馅必须分为肥肉和红肉。 鸡蛋是天然的,各种乳制品多种多样。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所以为了方便上班族,架子上摆满了各种半成品。 肉和肉的组合,原料已经切好了。 调味后和酱汁包在一起,买回家后再炒也行。

“餐桌变化四部曲”

据李先生介绍,现在她和妻子退休了,平时吃得很简单,吃得很粗劣。 到了休息日,孩子们回来了,她才做了几个菜,大家边吃边聊,享受天伦之乐。 “说实话,现在吃饭不使用‘吃’这个词,而是能够和亲戚朋友取得联系,传达感情,说话。 ’李阿姨笑着说。

标题:“餐桌变化四部曲”

地址:http://www.exzhan.com/spzx/13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