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92字,读完约4分钟
国际金融形势在国庆节前后突然急剧恶化,令国民瞠目结舌,欧美金融霸权的脆弱,也很快从国内股市、市值之后的大跌中感受到了经济国际化的痛楚。 其实,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制造大国的中国,在国际化潮流中充分享受着后发的特点。 并且,今后在改变国际经济秩序和国民想法的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将看不到对岸的火灾。 几年前,有识之士已经反思了国际化与中国经济安全冲突的问题。
其实,在“货币战”、“石油战”成为热门话题或大型制造业发生“凯雷的徐工收购之争”之前,中国农产品产业中最早对外开放的大豆产业已经在最近短短的四五年内迅速“沦陷”外资手中,国际化和国家经济安全。 国家发改委一个多月前发表了《关于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公布的官方数据确实令人瞠目。
《意见》外资掌握进口量80%、压榨产量48%以及小包装食用油(以大豆油为主)市场大部分份额的中国大豆产业存在的问题是,主要走产业链一体化、产品多样化道路的外资拥有完整的美国和南美大豆收购、储藏和运输链,全球 在于能够高效、低价进入油脂加工市场,同时具有国际大豆贸易的特色定价
事实上,在国内新闻公司2004年高价进口大豆出现大赤字、外资乘机大举收购国内新闻公司的2006年,以及上述《意见》发表之前,业内已经爆发了大规模大豆产业危机威胁国家粮食安全的争论。
各界人士对大豆产业的危机感加深,是对国际化背景下的国家粮食安全的理性反思,还是对“中国制造”信心不足? 《第一财经日报》为此,国庆节前,先后采访了在上述争议中针锋相对的公司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企业<以下简称“九三粮油”(益海嘉里投资有限企业<以下简称“益海嘉里”) ) ) )的相关负责人,询问相关问题
1大豆产业的现状:民族产业的低效率竞争?
国产大豆的竞争力不如进口大豆是流通的一环,这又集中成为“三高二不顺”的问题
但是中国公司必须向西方公司学习的一件事是风险管理和期货保证
根据上述《意见》,我国大豆产量从2004年的1740万吨历史最高水平逐年下降至2006年的1500万吨左右,2007年年产量持续下降。 中国2007年大豆进口量达到3082万吨,大豆进口依存度从2000年的48.1%增加到2007年的78.7%。 当中国的大豆压榨量从2000年的1977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3400万吨时,国内资本占全国的比例从2000年的91.0%骤降到52.0%。 更严重的问题是,2007年内资大豆油脂加工公司生产能力4920万吨,占全国的63.9%,但当年开工率降至36%,全领域开工率2000年超过90%,降至2007年的44.2%。
作为国家首批151家农业产业化要点龙头公司之一的九三粮油,1987年正式生产时年加工能力只有6万吨。 此后,经过在大连、天津、广西建厂的“三步走”,扩大生产改造、兼并收购、出省后,其年加工能力达到700万吨,约占国内大豆油脂加工公司总生产能力的十分之一。 但是,在外资公司紧张的情况下,多次高举九三粮油这一唯一民族产业大旗的纯国有大型油脂公司,由于市场环境恶化,国产大豆收购面临着越来越困难、开工率严重不足、市场份额进一步恶化的困境。
另一方面,控股公司是在新加坡注册的华侨公司丰益国际的益海嘉里,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中国后,不仅通过早期与中粮集团和外资adm的资本、技术方面的合作,以及近年来在国内沿海、沿江的独立配置,掌握了国内小包装食用油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通过稻谷等产业向下游的扩张,《反垄断法》迅速成长为与四大以前流传下来的国际粮食商“ABCD”( 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四家具有百年经营历史的跨国粮食商的总称)齐名的跨国粮食大公司,但今年8月1日《反垄断法》生效
标题:“国际化VS粮食安全: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地址:http://www.exzhan.com/spzx/11986.html